黄冈日报:树立大食物观 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发布者:宣传部刘老师发布时间:2023-02-08浏览次数:10

树立大食物观 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新闻来源:黄冈日报

蔡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的要求。大食物观基础是粮食供给,食物源头的多样性,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食物需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体 系涵盖16种安全,粮食安全是其中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安全体系的子安全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树立大食物观,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不断发展。

大食物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用较长的篇幅论述了食物对人以及人的进化的推动作用;“因此它们的血液就获得了和过去不同的化学成分,整个身体的结 构也渐渐变得不同了……这种掠夺行为有力地促进了我们的祖先转变成人”。他还指出了人类食谱扩大,“食用植物中可食用的部分也越来越增多”,“肉类食物几乎现成地含有身体的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各种最 重要的物质”,人类身体摄入物质多样化推动了进化和适应自然。人类正是在自然中寻找食物、寻求生存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满足自然属性、发展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的食物需求 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食物观体现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

大食物观彰显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更迭的社会演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 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人类经历的数种社会形态是人类不断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结果,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的历史进程。没有物质上的充分涌流、食物上的充分配给、安 全上的不断完善,人类是没有办法从蒙昧混沌走向文明智慧的现代社会的。与一个饥肠辘辘、茹毛饮血的原始人谈文学艺术不仅仅超越了他的社会形态,从基本上来说连其最基本的需求都没有厘清。人类社会的 演进筑基于食物,构建于人类基本生存需求之上。“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从物质的角度阐明了食物的重要性。大食物观是总结概括中华历史中经验而得出的,是在近现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中 获得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考中凝炼而来的,体现了“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大食物观既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性,更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结果。恩格斯在《社 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这样指明:“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同样,成熟的理论又是在稳定的生产状况、成熟的社会生产方式中诞生的,是对现 实实践的能动反映。大食物观的诞生亦如是,从大粮食观到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演进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丰富的历史见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充分涌流的彰显,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大食物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忠于实践的务实本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如此阐述粮食的重要性:“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 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还是和平发展时期的粮食安全稳定发展,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食物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大食物观,是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历程开启、疫情反复震荡的世 界、地缘冲突时而激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为了实现“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而进行的深邃思考。总书记从美好生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大食物观”的理念,基础是粮食供给,保障肉类、蔬菜、水果、 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就是说要形成食物的多元化多样化,而不是仅仅依靠单一的粮食生产。食物的来源也要多源头性,农林牧副渔发展拓展食物来源的生物资源,强调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是为了满足好人民的食物消费需求问题。在迈向第二个一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创新理论必须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作为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国家安全离不开粮食安全,要确保粮食安全需要节流的同时开源,大食物观正是开源的重要理念和践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实践观的基本要求,贯彻好总 书记说的大食物观是我们忠于实践的务实本质昭示。

浩浩楚国八百年,惟楚有才而于斯为盛。从陆羽流传千古的《茶经》到孟浩然生活气息满满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从李白狂傲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到苏子稼穑东坡之上,烹煮 东坡肉的“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的自得潇洒,荆楚味道是中国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自古辛勤劳作、爱惜食物的体现,是中国人一脉传承千古的食物观。2022年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加 剧,导致世界粮食进出口贸易面临困难,世界粮食价格飙升、能源价格急剧上涨,世界不确定不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同时,全球疫情反复震荡,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加大,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难度不断加大。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述大食物观是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从大粮食观、大农业观到大食物观的理念推进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而发展的,是铸造更好的国际和国内环 境的有效尝试,是中华民族复兴实现的重要保障。我们要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珍惜食物、创新发展,积极开拓食物资源,向广阔的国土资源要食 物,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守好中国人的饭碗,全方位筑牢中国粮食安全底线,维护好国家安全。

(作者系黄冈师范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


新闻链接:https://paper.hgdaily.com.cn/hgrb/wap/202302/08/content_126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