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校地合作动力澎湃 创新创业星火燎原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6-12-21浏览次数:140

    本网讯   12月21日,《中国教育报》第8版教育展台整版以《校地合作动力澎湃  创新创业星火燎原》为题,从“领导重视、统筹协调,各项举措保障有力”、“紧扣目标,精准发力,合作工作稳步推进”、“深入乡村,产业扶贫服务初见成效”、“扎根基层,着力开展教育帮扶”、“转型对路,服务有方,学校内涵建设明显提升”五个层面,报道了我校社会服务工作。

  文章指出,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是促进地区和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为了破解如何做好“校地融合、校企合作”这一难题,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思路,把“深化校地合作”作为实现方式,把“社会服务”作为必由之路,积极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工作,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惑。


    原文如下:

校地合作动力澎湃 创新创业星火燎原
——黄冈师范学院社会服务工作掠影

  2014年9月11日,经省教育部门批准,学校成为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这标志着学校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实质阶段。只有做到“准确定位,打通关节,乘势而上”,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才能顺利实现转型发展良好开局。

  准确定位,指确定综合性、应用型的办学方向不动摇。从本质看,综合性、应用型极重要的内涵是要让学校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要,让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地方产业升级等方面,具备更强大的能力。准确定位的落脚点就是要办社会满意的高等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打通关节,是要找准学校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在前期与政府部门沟通、与企业实地交流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将“产教融合、服务地方、校企合作”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希望通过搭建校地、校企合作的桥梁,建立学校与地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力争将学校的各类学科、专业及实验室和实践场所打造成各类应用平台。通过开门办学让我校师生同企业、社会的需求在平台上无缝对接,在充分交互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同时进一步为学校拓展办学空间、汇聚办学资源。

  乘势而上,是要认清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时期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利用好转型高校享受的各项政策,抓住时机,勇立潮头,顺势而为。当前,高校的发展,仍必须紧密依托“确立方向,整合资源,政府部门支持”这三要素。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改革正努力推进一批高校向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这类率先转型的高校将在政策、经费、信息等方面获得政府部门支持,并得到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这些无疑都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征途上的利好消息和大好机遇。

  当前“服务社会、深化校地合作”已成为我校实现成功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办学价值和社会存在意义的直接体现。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大力支持,不折不扣地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眼下,黄冈正在抢抓振兴大别山、建设长江经济带、融入武汉城市圈这三大战略机遇谋划发展。广泛开展市校合作,努力将黄冈建成武汉产业协同发展的基地城市、内河航运中心的节点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

  黄冈师范学院作为黄冈的高等学府,承担着人才与科技输出的重任。黄冈师范学院校长陈兴荣强调:“地方高校办在地方,让其融入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完善办学功能、提升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战略选择。”

  办在地方的高校要想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资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学校是否能更好地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工作,需要用服务说话;二是学校是否能与地方经济社会保持和谐互动的密切关系,需要用能力说话。

  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是促进地区和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为了破解如何做好“校地融合、校企合作”这一难题,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思路,把“深化校地合作”作为实现方式,把“社会服务”作为必由之路,积极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工作,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惑。

领导重视、统筹协调,各项举措保障有力

     2014年11月5日,黄冈师范学院偌大的学术交流中心座无虚席。黄冈市领导应邀为该校师生作形势与政策辅导报告。他在讲到黄冈师范学院在黄冈发展中的使命和担当时指出:“黄冈师范学院是黄冈的高等学府,要发挥人才库、智囊团作用,把服务黄冈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加快老区发展献计出力,要积极参与到市校合作中来。”

  黄冈师范学院校长陈兴荣说:“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黄冈师范学院要把办学之根深深扎进黄冈沃土,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出一条转型之路、重生之路。”

  有着111年办学历史的黄冈师范学院,生于黄冈、长于黄冈,服务好黄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这是领导的嘱托、时代的需求,更是黄师人的心声。

  领导挂帅。为推进社会服务工作,黄冈师范学院成立了以校长陈兴荣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地(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黄冈师范学院校地(企)合作工作方案》。在校地(企)合作实施过程中,校长陈兴荣亲自协调部署有关工作,校领导班子成员奔赴黄冈11个县市区及周边地区调研,出台社会服务工作方案,提出“12个2”的工作目标,每年下达100万元的预算经费,确保该项工作统筹协调和扎实推进。

  专设机构。黄冈师范学院专门成立社会服务工作办公室,负责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整体规划、归口联系、日常协调和督查督办工作,为该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出台政策。为推进合作服务工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出台了《黄冈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意见》《黄冈师范学院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黄冈师范学院社会服务经费管理办法(试行)》《黄冈师范学院教师社会挂职服务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为该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创办专刊。黄冈师院科技处定期编辑《社会服务工作简报》,及时传播新政策文件,报道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动态,交流扶贫服务工作经验,展示社会服务工作明星风采。  

  各教学学院积极响应,均已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社会服务工作小组,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狠抓落实,动员广大教师转变思想,融入社会,深入企业,积极开展各项社会服务工作。

紧扣目标,精准发力,合作工作稳步推进

  如何深度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积极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黄冈师范学院给出答案是: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全方位、多层次搭建校地(企)合作平台,探索联合办学机制,拓展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开展校地(企)人才交流,整合开放学校优势资源,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以共赢为目标,签订合作协议。2014年11月7日,黄冈师范学院与黄冈11个县市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人才交流与培养、科学研究及科技开发、文化社会发展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建立双向服务、合作共赢的战略关系。

  两年来,学校各教学学院与校地、校企合作风生水起,先后与市统计部门、国土部门、市商务部门、市农科院、市文化部门、市博物馆、市电视台等200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譬如,学校与黄冈市统计部门共建黄冈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已经在黄冈师院挂牌成立,该中心是黄冈市政府部门民意调查机构,为黄冈市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每年为学校提供300多个实习和勤工俭学岗位。

  构建新型智库,促进资源共享。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湖北做学问、服务黄冈出成果,鼓励和引导教师围绕黄冈市乃至湖北的重大发展战略选题,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着力破解制约地方发展现实问题,为黄冈“双强双兴”和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学校还成立了黄冈发展研究院。

  以实践为目标,建设各种基地。黄冈师院每年新建10个本科生人才实习基地,现共有本科生实习基地50多个,每年派往黄冈市辖的单位实习生不少于3000名。新增黄州区一中、团风高中等13个研究生高端实习基地;2016年还与企业共建科研机构12个。

  值得称道的是,校企合作成为理工科学院科研起飞的助推器,继2015年学院与湖北长耀明新能源公司合作申报的“太阳能中温空调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立项支持后,今年,学校与湖北精诚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基于机器人的建筑钢构件智能涂装生产线及成套装备研发”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立项支持,资助经费100万元,得到湖北省科技部门大力支持。2015年以来,机电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研发项目9项,经费达400余万元,向企业转化成果4项,申报专利24项。

  以服务为目标,选派教师走出去。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选派刘小俊、肖小红等11名博士到政府部门、企业挂职服务,从事科技开发与服务工作。生命科学学院向福博士为湖北楚天舒药业有限公司解决金银花精油和绿原酸的提取制备工艺技术、开发金银花醋产品,当年创经济产值1400万元;  

  化工学院张博士长期挂职湖北华阳公司,积极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每个周末必驱车前往,风雨无阻。生命科学学院围绕大别山地区农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在资源调查、特色资源种质挖掘与品质改良、绿色栽培、加工技术研究、功能成分开发与健康产品研发、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检测与生态修复、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切实解决制约大别山农林资源产业化发展中的难题,仅2016年就引进社会服务经费110万元。

  黄冈师院还选派了王小兰等100多名专业教师到地方企事业锻炼。政法学院张华、潘松文、李建勋、陈剑涛到黄冈市中级法院担任副庭长职务;旅游与地理学院选派陈翠、高艳静两位老师赴大鑫湾·湖北仙人湖养生度假区为旅游与酒店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外国语学院程霞、刘松涛两位老师到黄冈格林制衣有限公司进行锻炼,为公司提供专业服务,该院多名教师获得国家汉办或孔子学院总部各类汉语教师或志愿者项目支持;文学院方星移教授积极参与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的文化建设工作,为东坡文化的研究献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文学院熊嶺博士应黄梅县文化部门邀请,参与“黄梅方言语料库”的设计与规划。胡立新教授等为英山人社部门组织的200人公务员培训班进行“公文写作”的专业培训。汤天勇老师先后为黄冈市地税部门、国税部门职员进行了“公文写作”的培训;电子信息学院雷学堂副教授多项成果应用到地方企业。

  以引智为目标邀请专家走进来。黄冈师院以引智促发展,聘请100多名地方及企业各类人才来校任职或任教。湖北省广济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11名精英,受聘前来担任企业班主任。企业班主任将他们在各自领域所积累的技术优势和成功经验等转化为黄冈师院人才培养的资源,引导学生立足市场需求与专业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服务能力。例如新传学院聘请黄冈电视台高级编辑来校任教,教授学生实际操作技巧;文学院聘请省人社部门、黄冈市机关办公室等单位优秀校友为新办专业的校外导师;政法学院聘请黄冈市中级人民法院1名庭长来校授课和6名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商学院从黄冈市商务部门、招商银行、黄商集团等单位聘请兼职教师14名;电信学院聘请烽火科技两位工程师来校授课。

深入乡村,产业扶贫服务初见成效

  学校生命科学学院胡孝明教授主持的“大别山(麻城市)荒废油茶林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及油茶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已产生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其对产业精准扶贫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了湖北省主要领导、省财政部门领导和麻城市主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该项目已获得“国家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50万元的经费支持。 

扎根基层,着力开展教育帮扶

  2016年5月13日,学校扶贫工作队队长阙庆喜率领18人专家学者团队走进了麻城龟山镇石头咀小学,开展《探索教研教改,构建有效课堂》主题经验交流。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丰建霞作了题为《解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辅导报告。文学院和数理学院两名研究生分别为该校师生讲授了语文和数学教学示范课。示范课运用了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法,从课程的导入,到结论的归纳,再到习题的布置,每一个环节都巧妙构思、精心设计,使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

  音乐学院与团风县实验小学签署合作共建协议,音乐学院将常年承担该校音乐教学工作。2015年上半年在基地举办团风县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班,双方共同申报基层素质教育科研课题,共同将团风县实验小学创建成为音乐学院实习实训平台、素质教育平台和基础教育研究平台。

  2016年11月3日,校长陈兴荣赴团风参加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学校制定了《黄冈师范学院—团风县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以师资队伍培训作为着力点,以大学生、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暑期和节假日为契机,开展了系列教育精准扶贫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转型对路,服务有方,学校内涵建设明显提升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黄冈师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扎根黄冈、深耕黄冈,在服务地方中生成优势,打造特色,彰显价值,形成了“立足黄冈、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办学特色与独特的黄冈品质。

  教师服务能力提高。两年以来,黄冈师院完成合作项目70多个,合同金额700多万元。旅游地理学院为大鑫湾·湖北仙人湖养生度假区合作编写《大鑫湾·湖北仙人湖养生度假区总体规划(2016—2025)》,为团风天勤葡萄庄园编写《团风天勤葡萄庄园生态农庄项目策划》。学校承担的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李时珍医药文化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先后获湖北省政府部门发展研究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级别科技思想库(湖北)优秀决策咨询成果二等奖,促成了湖北省李时珍国际医药港的兴建。

  2016年8月22日,黄冈市地税系统办公业务培训班在学校开班。开办黄冈市地税系统办公业务培训班,是践行学校“文化引领、内涵提升、特色发展、改革转型、服务社会、依法依规”发展思路,进一步落实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体现。

  9月12日上午,北京侨福芳草地集团与我校合作共建的实验室——“侨福芳草地调酒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圆楼举行。校领导与北京侨福芳草地集团怡亨酒店总经理Henry出席并为实验室揭牌。

  9月23日,大别山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在美术学院揭牌。

  9月27日上午,学校领导一行赴麻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湖北荟煌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并共建了黄冈师范学院——湖北荟煌科技有限公司“催化剂研发联合实验室”、湖北荟煌科技有限公司黄冈师范学院实习基地。

  基层教师培养有力支撑了黄冈基础教育品牌。长期以来,黄冈师院一直坚持“扎根基层,服务桑梓”的教育传统,秉承师范传承,形成了“基础扎实、能教善管、敬业乐教、吃苦耐劳”的教师培养特色,为黄冈老区、山区农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教师。两年多来,为地方培训了1300名学校骨干教师,学校利用暑期举办了专门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免费培训麻城骨干教师400人、黄州区骨干教师培训100人、团风县100人;赴浠水送教下乡开展信息技术培训168人;音乐学院组织教师赴英山,为90多位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音乐、舞蹈课程培训,社会反响好。

  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引领了黄冈创新创业热潮。黄冈师院获得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4个,2014年,与黄冈市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与黄冈11个县(市、区)签署合作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协议,积极推动黄冈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2014年12月,首届“大别山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峰对话会”在该校举行,搭建了黄冈大学生创业“风投”“创投”“众筹”等融资平台。该校2013届毕业生吴林军的创业项目获2014年度湖北省科技部门支撑(高科技)项目,2015年4月获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500万元风投资金,2015年1月获北京约瑟投资公司100万元风投资金。2015年商学院学生陈浩、李琼、曹杜鹃、张竞杰和乔冰峰组建的“Flying”团队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得银奖。

  学校美誉度提高。黄冈师院选派挂职的挂职干部,工作认真,成效明显,均得到挂职单位的充分肯定,深受地方和企业的好评。在钢结构领域,学校参与《中国钢结构标准》的制定,承担钢构企业委托研究项目10多项。研发的《型钢静电喷涂自动生产线》项目已被湖北省推荐为国家工信部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申请国家专利6项;该项目建成中国首条涂装自动生产线,为钢结构涂装生产方式、节能环保和产业升级带来根本性变革,为黄冈钢结构产业品牌的锻造作出了较大贡献。在医药化工领域,围绕医药中间体产品的工艺改造和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近两年来,承接政府部门和企业项目20多项,申请专利42项,授权专利28项。

  积极研究黄冈人文文化,文化传承创新特色鲜明。黄冈师院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了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黄冈名人文化研究、黄梅戏艺术研究、鄂东方言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助推黄冈文化名城建设。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12/21/content_469049.htm?div=-1
 

(责编:黄师宣)